是否直到今天,你还不知道他的存在?
点击“传媒茶话会”关注我们哦
导读
他是报道“卢沟桥事变”的第一人,是中国的罗伯特·卡帕。
他穿梭在炮火纷飞的战争一线,是第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记者,生命定格在本该灿烂的25岁。
他让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老先生惋惜:怎么才知道他的存在?
他也被方汉奇老先生高度评价:“与范长江双峰并峙,二水分流,一个长于文字,一个长于摄影,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,可以并存于世,并存于史,并存于书。”其人其事,足以写进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新闻史。
他是一位足以写进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新闻史的前辈。然而,他像流星一样划过,他的热血青春连同纷飞的战火一同走进了岁月深处。
然而,直到牺牲后60多年,他的事迹才渐渐被人知晓。
他的名字叫方大曾,《大公报》记者,笔名“小方”。
1935年冬,方大曾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一声枪响,中华民族长达8年的苦难就此开始。
1937年7月10日,距方大曾25岁生日还有3天。国难当头,这一天,他带着相机,只身奔赴宛平和长辛店前线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,抗战一线对他有着魔力般的吸引。
“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。”这是方大曾关于卢沟桥抗战的报道,也是当时第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详细报道。同时,大量抗战一线情形被方大曾用手中的相机定格。一位25岁的年轻人能对当时复杂的形势做出如此深刻的分析判断,令人称赞!
方大曾,家住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,父亲是外交官,家境优渥,爱好摄影,是个十足的“高富帅”。然而,殷实家境下的方大曾满腔热血,忧国忧民,执着于用手中的相机和笔救国难,执着于他所热爱的新闻事业。
1937年9月,方大曾前往战事最紧的保定采访。正是这次采访,让年仅25岁的方大曾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。他如同一颗流星,在夜空中快速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之后,就燃烧了自己。
小方发表在《美术生活》杂志的图片报道《绥东前线》
其实,这并不是方大曾第一次走向战场。1936年,绥远抗战爆发,方大曾与逃难的民众相向而行,来到前线,历时43天全面报道了绥远抗战。
枪林弹雨之中,年轻的方大曾拍摄了数百张照片,并以“小方”为笔名,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的战地报道。
方大曾存留下来的837张照片,记录了抗日战争的真实场景。从敌人的枪口到逃难的平民,从前方的硝烟到后方的坚守。正是这一张张以生命为赌注换来的照片,为中国抗战史和中国新闻史留下了宝贵的记忆。
就是这样一位足以铭刻在抗日战争和中国新闻史上的英雄,名字和事迹却被尘封了60多年,甚至连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老先生都一度不知他的存在。
斯人已逝,精神永存。尽管岁月曾将“小方”的掩藏,但小方秉承的新闻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和纯粹的新闻理想一直都在。
1999年,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偶然得知了方大曾的零散信息,自此“走火入魔”。随后的18年时间里,冯雪松执着地搜集整理方大曾散落在世间的零散碎片信息,渐渐还原出一个鲜活立体的“小方”,让“小方”这位杰出的战地记者重新回到历史的坐标轴。
《方大曾:消失与重现》作者冯雪松(左二)
18年,穿越时空,当代新闻人冯雪松带着《方大曾:消失与重现》一书和新闻前辈方大曾完成了一次灵魂的邂逅。这是对纯粹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继承,亦是对时代忠实的记录。
今年是方大曾诞辰105周年,我们怀念炙热的家国情怀,我们呼唤纯粹的新闻理想。
近期热门文章
2.专稿|杜昌华:我给央视写了近2000篇评论,总结起来就这四招……